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

河南经济报

河南经济报登报电话

大学毕业证越来越多,慢就业不一定是坏事

浏览 89次 发布时间 2015/11/17
11月,校园招聘迎来高峰期。有数据表明,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在770万以上,加上出国留学(课程)归国人员以及处于待业的往届毕业生,预估届时将有1000万人竞争有限的工作岗位。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,2016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然不乐观。在大学生群体当中,近两年“待定族”(指调查时处于失业状态且不打算求职和求学的大学毕业生)和“慢就业”(毕业后不急于就业)的现象则越来越突出。(《新京报》11月16日) 调查显示,通过对比2010~2014届大学毕业生中未就业人群分布比例发现,最近5届的毕业半年后未就业大学生,继续找工作的比例逐渐降低,而“待定族”比例则呈现上升的趋势。有业不就,原因何在?一是对未来有所计划,比如准备创业、准备公务员(课程)考试、参加技能培训等;二是准备出国留学、入伍的;三是有的学生属于理性就业,慢慢考虑人生道路;四是有的学生为逃避就业压力,或者对前途一片茫然。 不管是什么原因,“慢就业”的出现都反映了大学生就业观的改变,他们的选择也比以前更多了,很多大学生也在更多地考虑职业长期发展和就业质量。在我看来,这类现象的出现都是正常的,甚至是一种好现象。 近几年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出现 “慢就业”,对于充实个人能力或经历大有好处,还可以缓解当下的就业压力。从目前 “慢就业”的情况来看,通常发生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和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毕业生之中,也就是说,对于这些毕业生而言,不急于就业、暂不就业不是不准备就业,而是为更好地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。其实,马上就业获得的经济收入,对条件比较优越的家庭无足轻重。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就业速度,会不大一致,“有业不就”的现象不但将长期存在,而且会呈上升趋势。现在的问题是,在舆论一直关注强调就业率的氛围下,高校、社会、国家能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变化,或者说能不能提高对这种现象的认可程度。 如何应对“待定族”?一方面,高校要积极肯定毕业生灵活的就业模式,不以“就业率”论英雄,就业工作从以就业为主转向多元化就业并重。另一方面,针对“慢就业”的不同情况具体指导,对备考的和出国深造的学生,积极提供支持、帮助;对一时找不到工作的,学校要多组织一些招聘活动,尽可能多提供用人单位的岗位信息;对找工作缺乏自信、有畏难情绪的学生,要帮助引导这些学生更加积极地面对人才市场的变化,放低姿态,从基层做起,从而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,提升竞争力。总之,要通过多方努力,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就业。 很显然,“慢就业”的这种变化意味着高校对这类毕业生的服务难度加大。眼下,当务之急是必须消除“慢就业”影响高校就业率的顾虑,形成新的共识,理性客观看待毕业生的“慢就业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