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

河南经济报

河南经济报登报电话

急救科医生的无奈 “ 我们也是人”

浏览 84次 发布时间 2014/12/09
讲述急诊科医生喜怒哀乐的电视剧《青年医生》完美收官,剧中打扮时尚的急诊科医生,戴美瞳,穿高跟鞋,在精装的办公室里争风吃醋谈恋爱。 现实中的急诊科医生是这样吗?河南商报记者宗雷蹲点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救站,近距离接触郑州的青年医生。 河南商报记者宗雷 他们的速度 接到指令3分钟内出车 在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救站蹲点,河南商报记者第一次出车是跟冯超医生。 这个身高一米八五、体重220多斤的80后大男孩对记者说:“广播响了,你得跟着我跑,别等着喊你。” 他又说:“打120的都是等着救命的,咱必须在接到指令3分钟内出发。” 不久,广播响起:××号车出诊,××科出诊。 只一声,冯超就从凳子上弹起来,开门往外跑,一路带风。司机、急救员、担架员三人也迅速奔向出诊车辆。待发车,派诊单上显示距离接到指令1分12秒。 在急救站蹲点的一周内,派诊单上的发车时间被屡屡刷新。所有急救人员几乎说着同样的话:那是去救命,一秒钟都很重要。 当然,出车只是第一步。刚上车,“队长”就开始和报诊者联系,询问具体地址,安排家属接车,安抚家属情绪,做好救治准备。 他们的心声 危急情况恨不得飞过去 之后,“队长”将病情传达给“队员”。陈宝华开急救车近15年,他说,知道病情,大家才能心里有数:用什么抢救设备,准备哪些药品……司机得掌握基本医疗知识,遇到重大事件,司机也要上。 开急诊车,陈宝华有一套“宝典”:胆大心细,眼疾手快。为确保病人尽早用上车,如果先行派出的救护车被堵住,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会另派其他车辆增援,有时候增援车辆不止一辆。 王艳军在急救岗位工作两年多,他说,遇到危重病人求诊,恨不得飞过去,可家属们总是不理解:你们的急救车能闯红灯,咋还来这么慢? 他们的艰辛 扛着二三十斤设备上下楼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救站是24小时工作制,分三线:一线负责出车接诊;二线负责抢救室内工作;三线负责内科、外科接诊。 工作的苦与累,都写在急救人员脸上:几乎个个双眼布满血丝,眼袋厚重。不少急救人员自嘲:想减肥,来急诊科吧。急救箱、担架、心电图仪……个个重二三十斤,都得扛着上下楼。夜间出诊,室外零摄氏度左右,但急救人员个个头上冒汗。冯超记得,一病人住在28楼,但电梯因故停用,他和同事三人,每人扛着几十斤重的设备爬步梯上去了。 累就罢了,还危险。在急救岗位工作近10年的周明曾被劫持:一名农民工在工地不慎摔死,家属不愿意接受现实,在周明等人抢救3小时后依然要求继续抢救。要求被拒后,周明遭劫持。 他们的委屈 有时会挨拳头 在急诊中,有一类患者常让急救人员满腹委屈:酒精中毒者。12月3日晚上8点半,指令称,英协路与凤鸣路交叉口附近,一中年男子倒地不起。报诊者声称是男子朋友,但当急救人员赶到现场,报诊者却不知去向。12月4日,相似情况发生在距离此处不足50米的地方。 对急救人员来说,最委屈的莫过于,因酒精中毒前来就医的患者不仅不配合治疗,还辱骂急救人员,甚至拳脚相向。医生安浩就曾被打得脸部流血。打他的是一醉酒女子的男友。女子做心电图时,安浩在一旁救治另一名患者,女子男友不乐意,非说安浩偷窥其女友,便动手打了他。 他们的心得 技术救人沟通救心 电视剧《青年医生》热播,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急救人员也在看这部电视剧。被问到想法,周明说,虽然剧情有些浮夸,医疗常识有错误,但也真切地演绎了急诊科的故事。 电视剧里,一女子脚被蚊子叮咬要看急诊,排到她的号,一位心肌梗死患者被先救治,女子非得理论个先来后到。周明说,类似情况在现实中也发生过。 电视剧中,刘老先生3点被送进医院,7点死在医院,四个小时没有得到治疗,经查,是医生与患者家属没有沟通到位。 剧中的一句台词让周明印象深刻:技术可以救人命,沟通能救人的心。周明说,这也正是职业素养的一部分,沟通到位,才能缓和现在紧张的医患关系。 记者的感悟 他们是“救命天使” 在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救站,没有“4”号诊室。对这个谐音“死”的字眼,医院是忌讳的。 急救人员很忙,忙到喝水都要计算次数;急救人员很累,累到趴在桌子边就能睡着…… 他们平均年龄30岁左右,因为一身“橄榄绿”,他们又头顶“救命天使”的光环。 沉稳如急诊科主任廖煜,无论遇到啥情况,总能让弟兄们有主心骨;开朗如冯超,待病患如家人,治疗时不忘逗乐减轻病人痛楚;温柔如黄每芹,科室的老大姐,面对病患,满脸堆笑…… 对他们多一些理解,也许紧张的医患关系就能得到缓和。